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居合道之發展沿革

所謂「居合」就是兩方互對之稱呼。古代依流派而有「居相」、「拔合」、「坐合」「拔劍」、「鞘內」、「利方」、「拔刀術」等等稱呼。但都是瞬間拔刀不給予敵人有空隙可乘,而制敵致勝的刀技。

居合之起源,在日本古代奈良朝代(西元710~793年)或平安時代初期(西元794~1191)萌芽。一般是在戰國時代研究出來的刀術,當初於戰場格鬥時,槍(矛)和薙刀等,被折斷、或被擊落時瞬間,拔出腰佩之大刀、或短刀以應對敵人而研究出來的一種刀技。後來與劍道合併研究發達後,被各派武術吸納採用至今,現今認為居合之始祖為林崎甚助重信。
林崎甚助重信在日本出羽之國,出生於林崎村(現在的山形縣村山市楯岡町)的甚助,為報父仇,研究刀術,後來成為流派而後發展傳承。甚助所研究、編考之刀法,被一般武術家稱謂「林崎流」「神夢想流」「重信流」,從其門派內出現了另立­「田宮流」的田宮平兵衛重正,立「伯耆流」的片山伯耆守久安等輩。追考林崎流居合的流源,

初代 林崎甚助重信  六代 万野団右衛門信定
二代 田宮平兵衛重正 七代 長谷川主稅助英信
三代 長野無樂齋槿露 八代 荒井勢哲清信
四代 百々軍兵衛光重 九代 林六太夫守政
五代 蟻川正左衛門続 十代 林安太夫政詡

綿綿續傳,在其間,受傳於林崎正統七代門人,長谷川英信是江戶中期,享保年間(西元1716~1735)之人物,被視為自始祖甚助以來最傑出的高手。為適合時代,改變居合古傳的配刀法,將刀刃改為向上佩帶的姿勢以利拔刀。並創制「長谷川英信流」,由江戶回到「四國」土佐推廣,因此英信流至今在「四國」高知繼續流傳。

另正統第九代門人,林六太夫是劍術師,神陰流高手。大森六郎左衛門將劍形五式和小笠原流禮法正跪坐融合在拔刀術,從正跪坐姿勢研發出拔擊居合,加入英信流就是現在夢想神傳流初傳「大森流」。

林崎流之正統第十一代門人,大黑元右衛門清勝之後,從第十二代起分傳為谷村及下村二派傳下。
(谷村派) (下村派)
十二代 林益之丞政誠 十二代 松吉貞助久成
十三代 依田万藏敬勝 十三代 山川久藏幸雄
十四代 林弥太夫政敬 十四代 下村茂市定政
十五代 谷村龜之丞自雄 十五代 細川義昌義馬
十六代 五藤孫兵衛正亮 十六代 中山博道
十七代 大江正路子敬
十八代 森本免久身

谷村派第十七代大江正路之後,歷穗岐山波雄、福井春政至河野百練等人繼續流傳下來。
在古流劍術中,因使用的均為刀法,所以居合和劍道兩者之間並未有具體的分野界線,所以武士大都劍道高手之名而得以留傳千古。但卻因文明開化之廢刀令影響,使居合和劍道同時而衰退,至西南戰爭雖然把劍道風氣再度鼓吹返息,唯原來有七十餘派流的居合竟然僅僅殘存二十餘派流,而且衰微到僅能在大日本武德會所舉辦大會中,混雜於各種武術演武的陣容的不振境遇。
在此居合頹微之時,再度重振發揚光大者,是現代居合道始祖中山博道。博道生在明治中期(西元1868~1912)潛心於居合,受教薰陶於土佐「細川義昌和森本兔久身」兩師,修得內外無雙之英信流,進一步加添自身之研究,從昭和八年起,成立「夢想神傳流」推廣於世。

此後,居合再度隆盛,但戰前唯有舊武德頒發的稱號,而居合是沒有段位之稱的。至二次大戰結束,因為受佔領軍的沒收日本和廢止劍道等等打擊,武道被認為是沒落了。至昭和二十七年由於劍道之復活,居合亦再復甦。全日本劍道連盟成立後,伴隨劍道興盛,開始修練居合者亦隨之增加。至居合道加盟全日本劍道連盟之後,與劍道同樣地居合也設立鍊士、教士、範士之稱號和初段至最高十段的段位。劍道雖然很昌隆普及,但劍道所使用的是竹劍和木劍,使用真刀場面只限於劍道形或古流派之形的演武而已。因此精神上把竹劍和木劍像真刀一樣使用,實在是難中之難。劍道這項目,被稱以點擊的運動化劍道以來,為藉著握住劍道原本的真實感而開始學習居合的劍道家亦增多了。

然而全日本劍道連盟鑑認學居合得體會刀之操法,修得掌內力道而活用在劍道招術上,設計編制使劍道家亦可容易學習的居合。因此在當時居合道大專家的十二位委員,武藤秀三、吉澤一喜、政岡壹實、山本晴介、山蔦重吉、寺井知高、未次留藏、紙本榮一、壇崎友彰等各範士和大村唯次、額田長、澤山收藏之各八段(當時)者,被指命委託研究。在日本武道館舉行第一次委員會時,由「居合是拔刀而後斬」,或拔刀瞬間切砍等本質上的問題,到引起實際上採取何種招術為要等等,交換了各式各樣的意見而熱烈討論。討論結果對居合的內涵得到以下的共識:

1. 拔付NUKITSUKE的橫一文字
2. 結束的縱(豎)一文字
3. 左右肩兩斜架裟斬
4. 返刀
5. 突刺的一刀

等歸納這五項目一致通過。

居合刀術之招術是,起身和蹲踞動靜間對峙的刀技之故,正坐三式、立膝一式、立姿三式等合計七式大約可滿足一般練武者之意而採取的決定。制定居合,當然依古流派為根源思考創出。但所制定的「制定居合」招式都要不屬那方面流派為大前提的因素下,不得不每個招式都創出獨特動作。動作的小細則,經由政岡、小本、山蔦、紙本、壇崎、澤山等六位小委員會做更進一步的檢討。

例如,第一式刀技的「拔付」後,大振斬,依大森流是通過左腕之外側,高舉至頭頂上,但是英信流,有所不同,「拔付」瞬間直接高舉至頭頂上。為不偏採用某流之故,所以制定居合,採定其中間「通過左耳之高度刺擊後方的要領高舉至頭頂上等等。尤其是行刀禮時,放置法是現行居合主流的二式方法,如始禮和終禮時分開採用「坐禮時,刀之擱置法」「刀紐」(下緒)不用等等。經十幾次研討昭和四十三年三月「全日本劍道連盟居合」(俗稱制定居合)創立制定,同年五月在京都大會上,眾多劍道人和居合人的面前演武公開發表而定案。

第一式「前」可以說是採於大森流的初發刀。由於居合的基本動作,全包含在此式裡程的關係,因此認為交互、充份利用練習,即通往精練之途徑。

第二式「後」(背向正面)也是擬似大森流之當刀。

第三式「受流」採於大森流無雙直傳英信流、伯耆流。

第四式「柄當」居合膝是跟英信流的立膝式很相似,但兩掌格置在膝上方法有所有不同。

第五式「袈裟切」此式採取於伯耆流的「磯波」逆袈裟上切法。

第六式「諸手突」在各流皆有此招術,此招之重點在刺突時用摺足,採納於劍道技法。

第七式「三方斬」此式亦多見於各流派招術。

制定居合,當初的宗旨是「不被認為是不會居合的劍道家」,是以劍道高段者交得習得為目的而創作,但學習古流居合者亦樂意接納。

尤其居合道初入門與亦容易學習,全日本劍道連盟為推廣普及之故,於段位審查之時也重視「制定居合」努力浸透居合修練者。

然而在五十五年三月在當時所原有的七式中再添加三招新的立姿招式,因此制定居合與「日本劍道型」同樣成為十式招式,而充實其內容。

第八式「顏面當」此招是參考夢想神傳流,奧居合(高深居合)「行違」和「入門」創作。

第九式「添手突」是伯耆流有名招式,刀之操法、足法運行,等可謂是十式技中最難修得的招式。

第十式「四方切」是奧居合和伯耆流等坐姿中可以窺見之招式。

所創作「制定居合」共十式,其主要意圖就是為劍道家居合而編,亦是居合道入門。為學習「制定居合」而瞭解居合之奧妙,洞劍道之心,繼續努力而更進一步,修得各流派之古流,即得劍居一體,在進展修練上必有很大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